校园文化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澳门金沙城中心 > 校园文化 > 师生风采 > 正文

何志旭:拓展生命的空间

日期:2014-03-04 作者:来源:当代贵州(2007.4.2)) 点击:

何志旭(前排中)与他的科研团队

在不少人眼里,何志旭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个曾培育出“器官种子”的年轻博士后,短短10年之间就在国内外医学界开创了数个令人惊叹的“首次”,诸如中国人胚胎干细胞首次建系成功、首次提出了静脉丙种球蛋白在临床病毒性心肌炎使用的合理剂量、首次在国际上揭示了小剂量阿司匹林抗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等等。

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类奖励和荣誉,他却始终保持一种超然、平淡而又纯真的学人情怀,那就是:对科学研究的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与坚韧,对母校、师友、亲人以及他从小生长的块土地的那份深深的眷恋、挚爱和感恩……

站在世界生命科学之巅

勤奋好学的何志旭,从小学到高中的成绩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贵阳医学院。医学院严谨、朴实的学风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塑造了他终生受益的优良品格,毕业后他留校做了一名临床医生。工作中,他虚心地向老师和其他同志学习,认真钻研临床医疗技能,业务能力进步很快,工作不到两年就承担起了总住院医师的职责,成为贵医附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总住院医师。

工作之余,他一直关注着医学前沿问题,希望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去更好地解除患者的病痛,但是作为一名本科生掌握的知识相当局限,自己在学术、思维等方面无法得到大的突破,这使他意识到唯有继续深造才可能有大的飞跃。于是,他决心去读研究生。1994年,他顺利考取了华西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在新的环境中,学术交流和各种思想的碰撞,更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倍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天早上8点不到,他就第一个进实验室,经常呆到晚上11点才回去休息。在这几年中,就是这样一个个平淡、清苦的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为他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的成长,受到良好的引导是重要的。刚到学校,导师就要求他看国际最权威的专业书籍,经过几年的刻苦自砺,逐渐培养了他独立思考问题以及独立选题、研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导师的严谨作风和治学态度,既是他的一面镜子,也是他学习的榜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向导师们一样,成为一个出类拔萃和成功的医学工作者。

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何志旭顺利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习,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毕业答辩会上导师面对众多专家和领导,高度地赞扬何志旭的科研工作和能力。他用了一个“最”和一个“唯一”来形容学生的优秀。导师夸奖何志旭是他这么多年来所带研究生中最杰出的一个,也是他唯一主动宴请过的学生。硕士毕业后,何志旭又顺利考上该校的博士研究生。这使他的动手、独立思考、大胆的科研创新和独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他的博士课题研究首次在国际上揭示了小剂量阿司匹林抗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许多领域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的前列。1998年美国人建立了第一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后,国际上兴起了干细胞的研究热潮,我国也在着手建立自己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种子”细胞。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在他准备做博士后时,恰好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专家们正在遴选国家基础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人类胚胎干细胞建系”的核心人选。何志旭成为其中一员,开始向生命科学世界尖端领域进军。

在博士后流动站里,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使他真正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学习到了如何融入到国际大环境中去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去创新。他进站一年多后,中国人胚胎干细胞建系首次完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在博士后工作站里他还开展了“胚胎干细胞分化发育为造血干细胞、神经细胞”等多项基础研究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新技术等临床应用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代表了当时我国干细胞研究的最高水平,推动着我国生命科学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就。

当时,国际最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的《科学》杂志、英国的《自然》杂志和德国的新闻期刊《明镜周刊》采访报道了他的工作;国内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健康报》《科技日报》《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等众多报刊和网站都进行了专题报道,他的名字开始被国内外医学界所熟知,一颗医学科技新星在神州大地升起。这个年仅33岁的博士后由此攀上了世界生命科学之巅。

绿叶对根的情意

对于这么一个在学术上具有较深造诣的年轻学者,包括美国、新加坡等国外科研机构和北大、中山大学、上海二医大以及四川大学等多个单位均给他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生活待遇希望他留下来工作,中山大学甚至在他博士后工作站刚一结束就以红头文件任命他为中大干细胞研究中心副主任。然而2002年底何志旭依然放弃了国内外优厚的待遇回到了他的母校――贵阳医学院,组建了西南地区第一家省级干细胞研究中心。

每当问及为何选择回到贵州时,何志旭都会非常动情地述说他对贵州的眷恋。

“我在贵州生活了22年,这块贫瘠的土地承载了我无数的梦想,是父母和老师们一步步把我拉扯大、扶我上路,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遗忘他们饱含希望的眼神。在选择是否回来时,我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其他著名大学,我个人的学术成就确实会在短期内得到发展,成名成家,但内疚和遗憾也会陪伴我终身。因为是贵阳医学院首先培养了我,为我提供了出来学习、深造的机会,并且期望我学成归来改变贵州落后的医学科学现状,我若辜负了他们,良心将受到巨大的谴责。”在他看来,回到贵阳医学院,他服务的群体和服务的面更大。并且可以带动一个群体,这带给他成就感和内心的踏实,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他深深感觉自己这样做是值得的。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贵州更需要我”。

正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何志旭回到贵医一干就是5年。在这期间他领衔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澳门金沙城中心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众多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大量科研成果,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科技人才。同时做为一名儿科大夫,在他的带领下,大量的医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临床医疗中,使我省儿科临床的诊疗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如今,这位贵州省最年轻的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获得了澳门金沙城中心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政府特贴专家、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诸多荣誉称号,2006年当选为“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

何志旭在承担着繁重科研和医疗任务的同时,还担任着学院副院长的领导职务,分管学校的科研工作。在管理上同样显示了他优良的领导品质,他通过带头垂范,目标考核,奖惩分明,用人之长,将原来死气沉沉的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成一支生机勃勃、办事高效的科研服务机构;他亲自拟订出台了8项科研管理文件,从提高科研质量和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入手,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采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引入激励机制,大胆改革创新。经过全院的共同努力,贵阳医学院的科研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获得的科研总经费从几百万元上升到1000多万元,建立起数个让国内外专家赞许的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成为我省科技战线上的领头羊。为我省首个医学博士点申报的突破、为贵阳医学院成为省属重点大学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良好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辉煌之路通向远方

对社会、家庭的强烈责任感,是他不断追求的动力,也是促使他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妻子、父母、岳父母,还有一个懂事的儿子,都在全力支持他。有时,妻子也会埋怨他没有时间陪孩子,但年幼的孩子,却对他完全理解,为有这样的爸爸而骄傲,并下决心要成为一个像爸爸一样的人。

对名利,他始终保持坦然、恬淡的心态。无欲则刚,从他的身上折射出了一种可贵的人性的光辉,无论在哪里,他都会散发出独特的光彩。今天,在贵阳医学院副院长的领导岗位上,他以自己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以自己的严谨态度和勤奋作风,再一次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十几载光阴,在人生长河中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何志旭走了一条长长的成就自我之路,他以勤奋进取、严谨朴实,一点一滴的辛勤积累,终于开创了令国内外生命科学界瞩目的奇迹,提升了贵州医学科研的水平,同时也铸就了他事业中的辉煌篇章。

男儿当自强,为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是他毕生耕耘和奋斗的目标,何志旭正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创造着他人生的奇迹和辉煌。

 

来源链接地址: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70735/70737/5553308.html

备注:何志旭,现任党委副书记、贵阳医学院院长、组织工程及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澳门金沙城中心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