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3-29 点击:
我校专家组赴毕节地区开展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3月18日,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官志忠教授率领贵阳医学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贵州省人民医院的专家组一行70余人,赴毕节地氟病区进行健康检查、医疗服务以及对地氟病区目标人群进行采样和体检,对实施综合治理干预措施后的医学健康指标进行科学评价,并展开一系列科学研究,为完成我校承担的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采集氟病区一手资料。
为期十天的活动中,专家组在毕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毕节市疾控中心和毕节市医院的大力协助下,配合贵州省对地方性氟中毒的综合治理,选择不同程度综合治理的地氟病区的氟中毒患者或病区人群(包括儿童),并以非氟病区正常人和未经综合治理的氟病区人群为对照,深入毕节市燃煤型氟中毒病情最严重的海子街、下坝、鸭池、千溪、八寨等乡镇,对1500多名目标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检查项目有检查氟斑牙,测定尿氟含量,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进行血常规、影像学(X光片)、心电图、脑电图、呼吸功能、泌尿和骨等方面的检查。专家组每天采集氟中毒暴露人群的外周血标本约200份,当天在当地市疾控中心或市医院做血型,涂血片,随即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同时,在实验室做血常规等临床化验。所有的检查和化验结果将及时反馈给氟中毒病区受检个体。
据了解,“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项目2010年8月立项,预计三年完成。项目汇聚了来自贵阳医学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贵阳地化所、华中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贵州省地市疾控中心、瑞典卡罗琳斯卡医科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合作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和子课题团队,涉及病理学、预防医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医学、外科学、神经科学、内科学、医学地质学等多个基础和临床学科领域。该项目由贵阳医学院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贵阳医学院名誉院长钟南山教授担任项目指导,官志忠教授和病理学于燕妮教授是该项目负责人。
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除造成氟骨症和氟斑牙外,还引起非骨相性系统和器官的广泛损害。地氟病在全球20多个国家流行,约有5亿人口接触高氟,氟中毒人口达2亿。在我国,氟中毒主要分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等慢性氟中毒类型。燃煤型氟中毒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由于人们长期以敞灶方式燃烧高氟煤取暖、做饭、烘烤食物等,造成室内空气和食物的氟污染,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摄入超过卫生标准几倍到上百倍的氟化物,导致慢性氟中毒,严重者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都造成巨大的损害。
我省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病区最集中的燃煤型地氟病重病区。全省87个县市中,37个县市有燃煤型氟中毒流行,病区人口达1900万人,约有氟斑牙患者1000万人,近100万人因身患氟骨症陷入生活困境。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十分严峻。
胡锦涛总书记于1988年倡导和推动建立的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燃煤型地氟病重病区。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关注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工作,于2005年春节期间视察贵州时作了非常重要的指示,强调要加快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点控制当地主要传染病和地方病,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人数,按照系统工程的方式来解决氟中毒的防治,用治疗措施缓解病人症状,并要治本等。胡总书记的指示对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指明了方向,给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患者带来了关怀、温暖和福音。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卫生部部长陈竺近年来多次到贵州省地氟病重病区毕节地区考察,关心地方病的防治。贵州省各级政府特别注重对地氟病的防治,将防治地方病列为贵州省委、省政府着力解决的大事、实事。
多年来,我国广大地方病科技和防治工作者对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学改变、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重大发现和进展。慢性氟中毒引起的骨损害改变已得到充分的阐述,大量的人群调查和实验研究也证实,慢性氟中毒除了导致氟骨症和氟斑牙外,对其它非骨相器官(如脑、肝、肾、甲状腺、心、肾上腺、睾丸等)亦产生严重的影响。当前,我国在预防地氟病方面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切实阻断氟源,加快氟病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病区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水平,改善医疗保健条件,已经有效地减少新病人的产生和减缓老病人的病情,使地氟病病情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贵阳医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地方性氟中毒的研究,云集了一大批从事基础和临床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在地方性氟中毒研究领域一直位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明显的影响。申报并承担该项目,我校充分发挥了多年来所积累的科研资源优势,在为病区人民群众减少病痛的同时,也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澳门金沙城中心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