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1-27 作者:王亮 来源:动静贵州 编辑:党委宣传部 李菡逸 点击:
我叫陈秋,是贵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的学生管理科科长。2018年3月,我从贵阳来到黔东南州三穗县款场乡龙脚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款场乡龙脚村地处山区是深度边远贫困村。
刚到村里时,通过走访得知这里是北侗文化区,96%的村民都是侗族。全村耕地少,人均不足半亩,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条件差,山高路远,道路泥泞,很多地方连手机信号都没有,三分之一的老百姓存在饮水困难,村委会(合作社)账户上没有余额,历史欠账较多,面对落后的现状,我心里十分震撼,城市与农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十分巨大,这一刻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大战,顺利破解矛盾,是摆在前面的一座大山。
随后的日子里,我和脱贫攻坚的战友们,扛起旗帜,不畏艰难,用汗水和付出,让朝夕相处的村民们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陈书记进屋坐坐……”“陈叔叔早……”每当我听见来自乡亲们热情的招呼声,每当我看见小朋友们天真无瑕的眼睛,大家的真情实意温暖着每一个扶贫干部的心。一份份整齐的资料汇编、一摞摞详细的贫困户资料,一步步坚实的脚印记录了两年多来和村民走过的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
一条水管的故事。
“陈书记,要是你能让龙脚的老百姓吃上自来水,保管你到哪家都有饭吃。”这是我刚驻村时听到的意见之一,我把这些收集到的问题和群众的所思所想一字不落地记在日记本上,放在心里。龙脚片区398户村民饮水均为地表水,吃水不仅“靠天吃饭”,而且水质得不到保障,一到旱季,水位下降、蚊虫滋生,不少村民只能徒步到山里背水。“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之后的几个月里,我和驻村工作队员多次跑到县里,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积极争取龙脚村自来水项目,半年多的时间,我和网格员、村干们经常爬坡下坎,查看督促饮水点建设,终于2018年年底村民用上了盼望已久的自来水!解决多代人盼望的安全饮水问题。
“我们终于用上自来水了,现在就是旱天,也不怕了,陈书记谢谢你啊!”
一套课桌的故事。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生是我关注的重点人群。龙脚村里有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约有100人。对于这些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学校、幼儿园是他们汲取知识、快乐成长的地方。当我第一次来到他们的教室里面,心里却是五味杂陈。这里没有明亮干净宽敞的教室、没有空调,甚至连座椅板凳都是坑坑洼洼,他们没有零食、没有玩具、没有好看的衣服,我看到了小朋友渴望知识的眼神和城市里面的孩子一样天真无邪的笑容。我想,一定要为祖国的希望,最美的花朵,做点什么,我把自己的想法向学校组织部进行了汇报,不久后,60套崭新的桌椅板凳搬进了龙脚小学的教室,100套冬天的棉衣穿在了小朋友的身上,2000册精美的图书发到了小朋友的手中,还有书包、文具盒、篮球、跳绳、洗手液、T恤等等。
走到校园、走到路上,小天使们高兴向我扑来,一句句稚嫩的“陈叔叔好!”使我疲惫的身体瞬间充满动力,因为我知道一份份来自贵州医科大学全体师生的关心,已经传递到小朋友的心里,默默发芽,我坚信等他们长大以后同样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次灾情的故事。
2020年初一场疫情,席卷了全球各地,我和全体党员一起在基层抗击疫情,守护全村老百姓的安危。5月连续的暴雨,又肆虐开来,冲走了池塘的蛙苗,冲垮了河堤和刚出苗的水稻,也冲毁了村民的家。我们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受灾户细湾组张先发的家里,既心疼又着急,认真的拍好照片,做好记录,并安慰他和家人注意安全,密切关注天气和垮塌情况。随后的日子里,风里来雨里去一户户去询问暴雨导致的受损情况,宣传政府的补贴政策,帮忙修缮房屋,核实损失填写报表,忙的不亦乐乎,全身湿透是常态。疫情加灾情,我们挺住了!现在村民每次碰见我都会叫我一声“书记上哪里去,吃饭没,陈书记你辛苦了”,当你真正为群众办实事的时候,让彼此的心连得更紧了,也许这就是扶贫的意义。
扶贫近三年,小到帮助贫困户打扫卫生,帮助他们去地里挖红薯、收谷子,给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送拐杖,开展危房改造,贫困户动态调整,大到修公路、串户路,修水渠,装路灯,给医务室送血压仪等医疗用品,发展各项产业,迎接各项考核。
每一次努力都让绿水青山焕发生机,写不完道不尽和龙脚村的这份鱼水情,老百姓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一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共产党员,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新的起点。
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带领下,向贫困发起了总攻,能见证参与,这一伟大时刻,是人生中最值得,最难忘的经历!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澳门金沙城中心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