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4 来源:新华网 点击:
贵州医科大学以云漫湖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在校内打造“思来学生社区”“敬往学生社区”“忠群学生社区”“诚己学生社区”,实现建设空间全覆盖,建设成果由师生共享,获评贵州省A级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2025年度全国100所高校示范学生社区。
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学校积极推动党建进社区,在社区内设立党员服务站,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示范寝室创建、党员志愿服务、党员劳动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党员成为社区建设的主力军。例如,基础医学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学生党建引领、专业特色融入、主题党课打造、红色活动嵌入等举措,探索实践“党建+思政”学生社区党建新模式,夯实党团活动室阵地建设,推进“六个一”学生社区党员培养教育品牌,依托学生党支部,常态化开展“研读一本红色经典、开展一次谈心谈话、参加一次志愿活动、联系一个班级、帮助一名身边同学”党员教育活动,让社区成为党建领航的前沿阵地。
党团工作进社区
队伍入驻,强化服务管理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及时的服务,学校将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社区。学校领导定期深入社区走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倾听学生心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辅导员、班主任进驻社区办公,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实现了对学生的近距离管理和指导。
学校不断推进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专家等组成导师团队,定期到社区开展讲座、咨询等活动,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提供专业支持。在全校学生社区中,配备辅导员办公室、班主任工作室、心理名师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日常事务办理、谈心谈话等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学生社区管理办公室定期组织开展职能处室接待日,由各职能处室负责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现场答疑,及时解决学生诉求。学校工勤人员也参与服务育人工作,与学校管理人员、教师等共同面向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等。
校领导深入学生社区与学生交流
学生参与,激发社区活力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成立了学生社区楼栋管理委员会,由学生自主管理社区的日常事务,如卫生检查、活动组织等,以及社区场馆管理员,负责社区内功能室日常维护工作。
通过开展社区“劳美四季”、迷你马拉松、图书漂流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基础医学院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型党团支部、学生党员和全体学生在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发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文体活动,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社区第二课堂矩阵,对应开发了学生综合素质成绩单,为社区育人提质增效。
学生参加学生社区迷你马拉松比赛
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注重社区内涵建设。一方面,将校史校情、红医文化、协和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四感贵医”的社区文化品牌,“看得见的贵医”“听得见的贵医”“闻得到的贵医”“摸得到的贵医”在社区场域中沉浸式感染学生,设置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优秀校友事迹、医学文化知识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学生社区内涵建设支持机制,增加各学院对学生社区的关注度与吸附力,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摸得着的贵医”——在学生社区中讲解贵医历史上的老物件
数字赋能,提升工作效能
学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无卡化校园建设,智慧门禁、无接触快递、机器人咖啡等智能化生活方式在学生社区已成常态。学校还不断完善学工平台建设,夯实“数据小脑”,优化“智慧学工”,打造“云上社区”,注重数字孪生和驾驶舱建设,实现了对学生社区的数字化管理,进一步为学生思政工作提供科学决策参考。通过整合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生活消费、心理健康等数据,建立学生综合数据库,为精准化服务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开发了线上服务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微信办理请假、咨询等事务,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腿”,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为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和服务提供依据,并不断完善学生预警功能。
云上社区驾驶舱——贵州医科大学IOC可视化运营平台
条件保障,夯实建设基础
学校党政高度重视学生社区建设,在资金、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新校区布局了“学院+学苑”的集学习、生活于一体的组团式社区空间,不断完善社区硬件设施建设,规划并打造了5000平的社区功能区,如在社区内配备了自习室、活动室、健身房、洗衣房等,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需求。此外,还持续加强社区安全保障工作,安装监控设备,配备网格安保员,为学生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区环境。优化接诉即办机制,依托学生社区拓展接诉渠道,通过云上社区师生对话平台、职能处室接待日、思来茗谈——师生面对面活动广泛听取学生诉求,并及时予以回应解决,实现“天天有对话,周周有窗口,季度有座谈”。
思来茗谈——师生面对面座谈会
来源链接地址: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b05b1aacc09936317bf0a91833ba766e×tamp=37965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澳门金沙城中心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