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5-24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编辑:党委宣传部 陈元书 点击:
传承协和基因 培养拔尖人才
始终代表着我国医学教育最高水平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同意对口支援贵州医科大学举办临床医学创新班(简称“协和班”)。该班学制五年,第一届计划招收32名本科生,计划单列,一本招生。这对于立志从医,成为医疗卫生事业拔尖人才的广大莘莘学子而言,无疑是个重大利好消息。
据悉,贵州医科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抗战爆发后,1938年,北平协和医学院热带病学专家李宗恩博士筹办创立了国立贵阳医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张孝骞、王志均、王世真、沈克非、钟世藩、杨济时、荣独山、王季午、朱懋根等100余位协和先贤在此执教从医。此后,其中4人成为院士(学部委员)、20余人成为国家一级教授。1947年协和复校,李宗恩调任北平协和医学院院长,10余位贵医师生参加协和的建设工作。贵阳医学院始终秉承协和办学传统,成为社会公认的“小协和”,2015年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
进入新时代,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和亲自指导下,在省分管领导和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的关心、支持下,促成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对口帮扶贵州医科大学举办“协和班”,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贵州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战略合作的标志性、引领性工作。
根据澳门金沙城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贵州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对接省外高水平大学支援与合作的指导意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依据全球最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贵州医科大学制定完善符合现代医学教育规律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适应全球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宽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坚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能够胜任临床医疗、医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卓越医学拔尖人才。
改革优化教学体系 “协和种子”生根发芽
开展临床医学本科精英教育着力点:在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方面,“协和班”将彻底改革课程体系,在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指导下,按照“协和教学理念”编写教学大纲、课程讲义,不低于30%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在强化优配师资方面,贵州医科大学选拔最优秀的师资,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师资共同组成“协和班”教学团队,担任主讲教师。“协和班”实施双导师制,给每位学生配备基础和临床各1名指导教师,负责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科研训练计划和临床训练,创造参加科研的条件,指导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个性化培养。前五届学生课程教学中不少于1/3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由协和医学院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或短期讲座等形式开展教学。
在教学改革方面,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开展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
在质量管理控制方面,贵州医科大学将和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同抓好“协和班”培养过程的质量管控,强化教学过程的监管,实施严格的学籍管理规定,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把好培养关和出口关,做到“严出”。
在职业发展空间方面,双方学校为“协和班”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条件,留足了未来职业发展的空间,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且成绩排名在班级前90%的,推荐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其当年毕业人数的15%的最优秀毕业生,将择优推荐免试录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
提供以上综合措施,实施好“协和种子计划”,让协和基因、协和传统和协和精神在贵州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协和班”打造成中国特色的一流医学专业,立足贵州着力培养一批卓越医学人才,服务桑梓。
扎根贵州举办精英教育 强力推进医疗健康扶贫
“协和班”的举办,是贵州医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是切实践行“以教育拔穷根”、“特色教育强省”、“医疗健康精准扶贫”等理念,提高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质量,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贵州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对口帮扶贵州医科大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将开启新时期对口帮扶工作新局面,续写两校厚重历史渊源的新篇章。“协和班”的举办,必将为贵州医学教育现代化创模式,为推进特色教育强省作示范,为助力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作贡献。
原文链接地址:http://guizhou.eol.cn/guizhou_zhce/201905/t20190523_1660032.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澳门金沙城中心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