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澳门金沙城中心 > 新闻中心 > 名师风采 > 正文

金师访谈|徐红:寻觅化学视野中的生命世界

日期:2023-05-16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党委宣传部 李菡逸 点击:

近日,在贵州省教育厅公布的2022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名单中,我校9名教师荣获2022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称号。获评教师长期坚持在一线教育教学岗位,认真履行教学职责,爱岗爱生、为人师表、教学成效突出。贵州医科大学公众号推出“金师访谈”栏目,讲述“金师”们医教研相长,培养人才的经验与蓝图。

今天,一起走进徐红教授,听她讲述教书育人三十余载,如何与同学、同事共同成长,寻觅化学视野中的生命世界。

1992年,徐红来到贵阳医学院(贵州医科大学前身)任教至今,目前她在贵州医科大学担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师道尊严,徐红在一线教学兢兢业业,有丰富的教学成果与经验。近年来,由她教授的《有机化学》获2022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省级“金课”;其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的《医用化学》《有机化学》等多本教材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十二五” “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

化学与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医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教书三十余载,徐红在《有机化学》《医用化学》《分析化学》等课堂上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探究各种化学问题。

如何看待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位置?徐红这样说:“化学的宗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化学是生命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如今,化学与各种医学课程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组织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以及揭露生命本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病因的探索等都与化学直接相关。因而,学好化学是学好医学的基础。”

作为贵州医科大学化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亲历者与推动者,徐红认为,得益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化学教学最大的变化是强化“以学为中心”。“近年来,我们的课程教学更加强化以学为中心,比如通过开展PBL教学,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自主探究。在课堂上,我们会引入很多医学化学前沿研究,结合所学理论,拓宽学生知识面,并指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设计与化学反应相关的科学小实验,提高实验技能与独立思考能力。其次,得益于学校推动的数字化教学融入,我们开展了许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挖掘了课程的德育内涵,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此外,还丰富了考核内容,重视教学中的过程性考核和评价。”

这些改变也影响着徐红在教材建设、教学方面的规划,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2021年,由徐红担任副主编的《医用化学》(人卫3版)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2022年,徐红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第十届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贵州医科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被认定为贵州省“金课”;“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的协和班《有机化学》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获得了贵州省2020年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但“如何让学生成才?”是徐红常常思考的问题,徐红表示:“我希望同学们能在我的课堂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必要的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医药学课程及适应现代化医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面与科研视野,我会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们研究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多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实验教学中,我会在每学期专门安排学时,要求学生从兴趣出发,查找并设计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实验,并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索或验证。学生通过自行组队、文献调研、自行选题、设计方案、与老师讨论实验可行性、完善方案、做实验探索。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由我指导的本科生在第十六届、第十七届“挑战杯”中均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

徐红说,她相信“教育根植于爱”,也寄语同学们“天道酬勤”:“其实在教学中,老师时常会发现有的同学对化学有着极大地兴趣。这些同学会在课后表达他们对学科的喜爱与科研意愿。此时就要老师发掘、引导学生的兴趣,提供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路径,为学生创设多渠道、多环境的学习平台。打个比方,在学生对科研感兴趣、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我们会成立学生创新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我们的团队成员来自各学院的本科生,他们之间会互相学习,实现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与应用。同时,我们还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这样的科研课题的研究中,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大创”项目、参加“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促进各学科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执教多年,徐红从贵州医科大学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基础医学院的副院长,负责管理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基础医学院如何培养年轻老师,将新医科建设融入在老师平日的教学实践中?

徐红介绍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培养的首要要求,学院将优良的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绩效、评优、晋升的首要条件。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基础医学院一直有传帮带制度和培养档案。通过积极开展教学比赛,鼓励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学研讨、医学教育研修以及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化教材的编写,提升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水平,以适应新医科教学要求,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在今年澳门金沙城中心发布《关于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中,基础医学院有2门课程入选。在近期举行的贵州省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基础医学院的教师团队包揽了新医科组的2个一等奖。目前基础医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平台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澳门金沙城中心拓金计划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金课认定11门。

同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博士生导师,徐红表示在贵医工作期间,她的研究方向也在发生转变,从纯粹的分析化学研究,到多个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现在的她仍在学习的路上。

“最初,我的研究方向是分子光谱分析,这是纯粹的分析化学领域;之后,我先后在食品安全、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环境污染与监测等领域开展研究;现阶段,正在涉足荧光探针在疾病诊断方面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学科专业壁垒、学术语言差异。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理解不同学科间的学术语言;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及时了解国际学术研究前沿;不耻下问,请教各学科的专家、同行、同事,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联合相关研究力量,共同解决研究中的瓶颈问题。”

对于为何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不断开启新的研究方向,徐红认为新问题新技术的产生以及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为科研工作者们的提供了交叉学科建设的新机遇与挑战。

“推动我的研究方向变化的原因,一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学科理论已不能有效回答并解决某些新问题,促使科研工作者要从新视角、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学科重组,以学科交叉为方向,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来解决。二是我校围绕高质量发展,搭建了许多科研平台、引育创新人才、推进成果转化,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推动了学科专业之间的深度融通。交叉学科建设和学科优化调整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澳门金沙城中心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